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項目計劃資助,於2015-2017年度進行為期兩年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統整現存《香港戲劇年鑑》的資料及進一步收集與數碼化戲劇史料,跟不同崗位的戲劇工作者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建立一個綜合電子資訊平台,保存及活化香港戲劇資料,推廣戲劇研究,促進教育推廣。
本計劃的口述歷史部分,受訪的劇人包括(按中文姓氏筆劃序):
毛俊輝、王添強、古天農、朱瑞棠、何應豐、余振球、吳家禧、李鎮洲、周志輝
林尚武、袁立勳、茹國烈、孫惠芳、陳尹瑩、陳明朗、陳炳釗、陳健彬、陳鈞潤
陳敢權、張可堅、張秉權、張達明、張 輝、麥 秋、莫昭如、崔婉芬、梁國雄
傅月美、黃志強、黃伸強、黃美蘭、黃清霞、馮祿德、楊世彭、詹瑞文、榮念曾
甄明慧、潘惠森、黎翠珍、蔡錫昌、鄧樹榮、盧偉力、盧景文、霍達昭、鍾景輝
顏尊歷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於1954年成立,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轄下團體,宗旨是集合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作多種學術、文化交流。隨著不斷發展,協會關注的範疇亦擴展至各類型的表演藝術、電影與電視以及視覺藝術。1992年,香港成為協會的第五個亞洲分會。本會目前是本地唯一推動演藝評論發展的組織,並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之一。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使命是承襲母會精神,讓藝評者、藝術工作者能聚首觀摩,透過舉辦各類藝評活動、出版刊物,和參與國際會議及海外交流計劃,互相學習以至教育大眾,共同促進藝術水平與人文素質的提昇。
特別鳴謝以下團體及友好的幫忙,讓本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排名不分先後)
46位口述歷史受訪者、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大會堂、藝穗會、CCDC舞蹈中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流白之間、英皇娛樂演藝創意學院、香港真光中學、Coolala Workshop、The Workstation Studio、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部、進念.二十面體、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新域劇團、赫墾坊、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誇啦啦藝術集匯、非凡美樂、夏其龍神父、張志偉先生、黃偉國先生、余俊峰先生、陳嘉玲女士、邱歡智女士、Dechert律師事務所。
毛俊輝先生曾先後出任美國拿柏華利劇團及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的藝術總監,並早在香港演藝學院創校階段已在該校任教。他在錄音和錄影訪問中,跟我們講述了在美國讀書時的經歷,回港後參與不同製作的經驗,以及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所遇到的挑戰。
Al Hirschfeld的漫畫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先生,先後在其府上及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中學時參與的演出,由沙磚上到前進進的戲劇創作,及開展新文本運動的緣由。
《(魚)夫王與不(手)女》劇照畫布
黎翠珍教授及黃清霞博士均為海豹劇團的創辦人,兩人一同在跨啦啦藝術集匯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黃博士分享了成立海豹劇團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經過,亦指出教育制度和文化政策的不足,以及對劇場發展的影響。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破浪的舞台(香港劇本十年集:八十年代篇)》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藝術總監王添強先生,先後在劇團辦公室及曾任職的舞台設計公司舊址外接受了我們的錄音及錄影訪問,講述了由佚名劇團過渡到明日劇團的經過,在捷克的觀演經驗如何影響他走上創作兒童劇之路,及偶然協助中國木偶聯會走進國際的緣由。
布公仔手偶
從事藝術行政管理工作接近四十年的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先生,跟話劇團所有歷任藝術顧問與藝術總監都共事過,他在錄音和錄影訪問中,不單分享了一些工作上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更聊到他小時候接觸表演藝術及實踐藝術行政的經驗。
《Working & Liking It Richard》by Germann, Diane Blumenson & Peter Arnold;《The Joy of Working》by Denis Waitley & Reni L. Witt
資深戲劇及教育工作者馮祿德先生,在大專時期已積極參與戲劇演出。他應我們邀請,進行一次錄音訪問,跟我們分享了多位對他戲劇道路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之餘,亦表達了他對劇壇未來發展的期望。
大專戲劇節獎盃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古天農先生自七十年代中學時期已經積極參與劇場創作,曾任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自1993年起就出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在兩次各近三小時的錄音訪問,以及兩小時的錄影拍攝中,古除了跟我們分享了他早年參與戲劇的過程,也談及不少成長軼事,以及一些難忘的劇場經驗。
書籍
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先生,在指導新劇海報拍攝期間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講述了早期參與舞台製作的情況,其後兩次在美國進修戲劇的過程,及在香港演藝學院將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
寶物箱
香港話劇團的首任藝術總監楊世彭先生,近年主要旅居美國及台灣。趁著他於2016年年中回港,替話劇團執導《誰家老婆上錯床》之時,我們邀得他在該劇的舞台上,分享他多年來的戲劇發展路,以及跟香港話劇團的因緣。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朱瑞棠先生是本計劃受訪者當中,年紀與資歷皆是最大和最深的。趁著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朱老師,在2015年下旬再度訪港,我們把握機會進行了一次錄音訪談,回到他曾任教多年的香港真光中學,聽他細訴當年的戲劇發展面貌,以及他對戲劇藝術的執著。
朱瑞棠與馬鑑教授的合照(照片攝於1957年馬鑑教授家中露台)
現任中英劇團總經理的張可堅先生,其實早於七十年代末已經參與戲劇演出,更曾經參演香港話劇團的第一個創團劇作《大難不死》。我們與張分別在兩個跟中英劇團發展有關的地方,各進行了一節錄音及一節錄影訪問:中英曾經租用作臨時工作及排練地方的灣景國際酒店,以及中英早期的團址-上環金佑大廈。
小提琴
詹瑞文先生從創辦劇場組合到PIP文化產業,由專注舞台實驗到涉足歌影視,當中著實有不少難忘時刻與及鮮為人知的故事。難得於2016年初,在詹忙於準備《新男人之虎 - 笑完武士》的演出之時,抽空跟我們暢談了兩個多小時,分享了他在戲劇文化發展方面的經驗與觀察。
一個網球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何應豐先生為本地資深舞台劇導演及設計師,在流白之間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分享了由剛劇場到何.必館自己心態上的變化,及提出了對於本地劇場設計生態及表演場地政策的意見。
自己的身體
致群劇社創辦人之一,資深教育工作者張秉權先生,在香港大會堂外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分享了當年學習戲劇知識的途徑,香港大會堂對本地劇壇發展的重要意義,及在出任十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期間,戲劇生態的轉變。
戒指
進念.二十面體創團成員及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先生,多年來創作過無數實驗劇場作品,早年亦曾為海豹劇團作過不少舞台設計。雖然我們在這一個階段,尚未能與榮先生安排作一次詳盡的口述訪談,但我們也曾於2017年3月15日到訪進念位於上環之辦公室,跟榮先生會面溝通,大家並同意先以他為香港電台文教組錄製的兩集《劇場道》電台節目,作為他的初步分享。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余振球先生為本地資深舞台及燈光設計師、劇場空間創辦人。他在香港藝術中心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不同劇團工作時的經歷,及當年鮮為人知的後台軼事。
眼鏡
張達明先生為眾人所認識,可能皆因他的影視或楝篤笑演出,但其實張曾經是本地實驗劇團沙磚上的中堅份子,亦曾編寫過不少出色的舞台劇本。我們趁著2016年初,他經歷了一場大病後,再度踏上舞台演出楝篤笑之前,與他作了一次錄音訪問,了解他的戲劇人生路。
檯燈
甄明慧女士曾參與過本地及海外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劇場製作,雖然近年她主要留在內地蘇州,從事有機食品的生意,但她仍不時參與港澳製作的舞台管理工作。曾經赴德修讀文化管理的甄,對牛棚藝術村情有獨鍾,我們在那裡就進行了一節錄音訪問;而錄影訪問的地點,我們就去了土瓜灣附近的工廈,一間由後台工作者租用的排練室進行。
香港話劇團工作證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赫墾坊劇團的創團藝術總監吳家禧先生,涉足過後台技術、燈光設計、編劇、導演、演員、戲劇教育等崗位,於兩次共接近4小時的錄音訪問中,他一一跟我們分享了當中的不同挑戰與滿足感;錄影訪問時,他更帶著我們沿灣仔至中環海旁,邊走邊談對他影響甚深的幾個表演場地。
拉炮(《島》一劇中運用拉炮模擬槍聲及放煙花的聲效)
張輝先生現為不同藝術項目的策展人及製作人,曾任多個團體的技術監督及製作經理,亦曾創辦文化雜誌《越界》及《過渡》。他在當年任職劇場經理的城市劇場接受了我們的訪問,分享了在英國進修時的日子,進念.二十面體對他的影響,及文化雜誌在本地遇到困難和挑戰。
無
本地資深劇場編劇潘惠森先生,在香港演藝學院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講述了當年在美國讀大學時的經歷,及偶然以劇作家身份入行的經過,亦談論到由沙田話劇團、新域劇團到任教香港演藝學院的轉變。
潘惠森喪無聊偽小說集《男人之虎》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李鎮洲先生在中英劇團工作超過20年,離團後演而優則導,近年執導了不少年輕編劇之作。我們先後在他的府上及牛棚劇場外跟他進行了錄音與錄影訪問,暢談他在中英劇團的日子,以及當中的難忘經驗。
中英劇團巡迴學校演出場刊
資深劇場工作者麥秋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錄影訪問,講述年少時接觸戲劇的種種奇遇,及出任藝團辦事處技術統籌總監時的情況。他亦跟我們分享了中天製作的成立緣起與運作過程。
「同心」紀念座
黎翠珍教授及黃清霞博士均為海豹劇團的創辦人,兩人一同在跨啦啦藝術集匯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黎教授跟我們提到在中學時有趣的演出經驗,亦分享了在翻譯劇本時採取的不同策略。
原稿紙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周志輝先生是香港話劇團的現任演員中,最資深的一位。他在我們的錄音與錄影訪談中,一一分享了多年來於話劇團的工作變化,跟不同演出拍檔及導演的合作經驗,更坦誠分享了多年前腦部手術的後遺,曾經如何影響他的演出。
《祥林嫂》劇本(下圖為演出場刊)
本地極具代表性的民眾戲劇與社區文化藝術推手莫昭如先生,在錄音訪談間分享了不少與世界各地藝術家交流的經驗;於錄影訪問時亦帶了我們到JCCAC的不同角落,大談他在不同時期,於藝術路途上的各種經歷。
榮念曾的畫作@JCCAC文博軒
先後創辦過沙田話劇團、新域劇團及眾劇團的蔡錫昌先生,與我們在他曾經工作多年的中大校園內跟我們談了一個下午;然後我們就再在他現時出任藝術總監之新域劇團的大本營-茶果嶺道前四山公立學校,進行了錄影訪問。
《中國話劇擷萃》講義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林尚武先生是香港話劇團首批招聘的十位全職演員之一,我們於2016年中,專程去到他住處附近,跟他談了一個下午。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他的說話內容,林提出只以錄影形式發佈口述歷史訪問內容,並特別加上中文字幕。
計時器
崔婉芬女士是香港演藝學院舞台燈光設計的首屆畢業生,亦是早年少有的女性舞台技術設計人員。我們與她先在演藝學院的灣仔校舍作了一節錄音訪問,然後就到了伯大尼演藝學院古蹟校園內的包玉剛禮堂作錄影訪問,細說她如何進入劇場燈光設計的世界。
影子
知名劇場導演、演員及戲劇教育家鄧樹榮先生是本計劃的第一個受訪劇人,我們分別於他的府上及香港藝術中心何鴻章排練室進行了一節錄音及一節錄影訪問,暢談他在港接觸戲劇,到前赴法國留學,回港後的不同探索階段,並分享了他對文化藝術的一些發展願景。
109粒大麻籽念珠串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袁立勳先生為資深藝術行政人員,曾負責策劃成立香港話劇團,在早年重要的演出場地-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分享了組織校協戲劇社的經過,成立香港話劇團的始末,亦提及了他難忘的演出和藝術行政經驗。
「青年文學獎」獎座
人稱「大哥雄」的前香港話劇團道具製作統籌梁國雄先生,是行內著名的戲劇收藏家,資料及藏書量多而廣。縱使「大哥雄」婉拒錄影及拍照,但就與我們進行了兩次各長三小時的錄音訪談,詳述他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接觸戲劇的經驗,以及他在話劇團的工作點滴,與他自己多年來的觀察。
戲劇藏書及資料剪輯
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盧偉力博士除了是資深劇評人,亦是有多次演出經驗的導演和演員。他跟我們談及了中學劇社對他的影響,及在大專時參與學聯戲劇組的經驗,亦提到對現今劇評生態的看法。
《角色的誕生》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現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的茹國烈先生,曾先後任職不同劇團與藝文機構。他跟我們分享了當初怎樣踏上藝術行政之路,及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時的難忘項目,亦談論到評論生態的變化。
《越界》雜誌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第一屆導演系畢業生傅月美女士,除了導與演的工作,她多年來也一直孜孜不倦在香港及澳門教授戲劇。2016年8月,我們在她完成了華文戲劇節20年回顧展的工作後,邀請她回到演藝學院,於灣仔校舍的一樓大堂進行了一節錄影訪問,她更帶來了不少珍貴的相片紀錄供我們拍攝。
香港話劇團錄取信
盧景文教授除了在歌劇方面有傑出貢獻外,亦參與了多個舞台演出的設計及導演工作,更曾為香港演藝學院的校長及香港藝術中心籌備委員。他在非凡美樂的辦公室跟我們分享了在意大利留學時的點滴,回港後的設計工作,及出任多個公職時的經驗。
《犀牛》演出海報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孫惠芳女士為中英劇團首批本地華人演員之一,曾出任劇團內多個不同崗位,見證劇團在不同時期的情況。她在波老道的排練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談及劇團的早期面貌,及在不同團址的經驗等,最後更帶我們參觀當時在後台工作的地方。
放大鏡
本地資深舞台服裝設計師黃志強先生,於巴黎留學回港後曾為大小劇團與電視部門負責設計工作。在錄音訪問中,他跟我們分享了踏入劇壇的經過,難忘的製作經驗及如何以認真和嚴謹的心態對待每一次設計工作。
布飾拼貼
已移居澳洲的默劇藝術家霍達昭先生,適逢他回港主持一默劇講座,我們便邀請他於香港藝術中心接受我們的訪問。在講座錄音和錄影訪問中,他跟大家分享了最初接觸默劇的緣由,赴英進修的經過,及剖析了在香港推廣默劇的難處。
藝穗默劇實驗室團隊服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曾於80年代來港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陳尹瑩博士,曾先後於紐約創立四海劇社及長江劇團。雖然在她2015年短暫回港期間,我們未能與她進行獨立的訪談,但透過她於天主教香港教區中心主講的藝術心路歷程講座,也分享了她與戲劇結緣之經過,以及為香港話劇團撰寫過的幾個重要劇作背後的創作初衷。
作曲及音響設計黃伸強先生坦言在鏡頭面前總是緊張萬分,因此婉拒作錄影訪問,但風趣健談的他也分別於2015年7月及10月的兩個晚上,跟我們分享了他的劇場經驗與觀察。
《客鄉途情遠》場刊
戲劇大師鍾景輝博士是本地資深導演、演員及導師,為六十年代推動舞台劇發展的重要先駒。他在其母校培正中學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跟我們談到中學時期的演出經驗,在美國進修時的經歷,及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話劇團成立早期的情況。
校際戲劇比賽得獎錦旗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本地資深舞台化妝師陳明朗先生,在其暫設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工作室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談及了初次接觸戲劇的經過,參與不同製作的經驗,及獲獎學金到美國交流的情況。
眉筆
在新加坡實踐劇場從事戲劇教育工作的黃美蘭女士,是香港話劇團首十位全職演員之一。她跟我們講述了投考香港話劇團的緣由,及之後轉到中英劇團當全職演員的經過,亦分享了從事不同教育劇場的經驗。
香港話劇團首十位全職演員大合照
香港話劇團舞台監督顏尊歷先生,最初原來是以演員身份接觸劇場,他分別在我們的錄音及錄影訪問中,細訴了在戲劇人生路上的難忘經驗,以及舞台管理的今昔變化。
《小城風光》劇本
陳鈞潤先生在其府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講述了在求學時期參與戲劇創作的經過,及之後為不同劇團翻譯作品時的難忘點滴。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