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權

口述歷史

致群劇社創辦人之一,資深教育工作者張秉權先生,在香港大會堂外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分享了當年學習戲劇知識的途徑,香港大會堂對本地劇壇發展的重要意義,及在出任十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期間,戲劇生態的轉變。

錄影訪問 錄音訪問

  • 01:最初接觸戲劇的經驗;首次編導劇作《上岸》(4'12")
  • 02:在新亞劇社的日子;戲劇知識的來源;公教進行社的戲劇講座(3'33")
  • 03:早期的導演經驗;致群劇社的集體編導制度(6'07")
  • 04:香港大會堂的特殊意義;從曹禺戲劇節,到香港話劇團成立(9'24")
  • 05:致群劇社的成立緣起與宗旨;不同階段的導演經驗(6'38")
  • 06:因緣際會與沙田話劇團製作,共同創立香港戲劇工程(4'02")
  • 07:從參與戲劇製作,到開始書寫劇評;首篇發表的劇評文章(3'10")
  • 08:劇評生態的今昔變化(7'36")
  • 09:出任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12年,見證本地戲劇生態轉變(9'03")
  • 10:為教育局中文組培訓老師,編寫教學單元及參考書(3'22")
  • 代表物件:戒指(5'27")
上一條問題
下一條問題

個人簡介

張秉權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其學士、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在2015年加入香港藝術學院前,張氏為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主任,並於2013-14年為該學院署理戲曲學系主任。於2003年加入香港演藝學院前,張氏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為語文自學中心中文部主任。

張博士對本地藝壇發展有多年貢獻,並曾於業內出任多項顧問角色。張博士自1996-2007年獲政府委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多年來均擔任其戲劇組主席,並於2005-2007年任藝術支援委員會主席,他曾於2004-2014年出任民政事務局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 (戲劇) 委員。

張博士積極推廣本地的表演藝術,為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創會主席,亦是致群劇社創辦人之一;他並曾參與香港話劇團、沙田話劇團、赫墾坊劇團及第四線劇社的劇目製作。

張氏為香港資深戲劇研究者與藝評人,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 董事局主席。歷年編撰戲劇研究與藝評書刊多種,包括《香港戲劇學刊第1 - 4期》、《香港話劇口述史: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躁動的青春:香港劇本十年集 (七十年代)》、《煙花過後:香港戲劇1998》。另外他亦參與編著 《中學中國語文戲劇教材系列》 包括《戲劇工作坊:蘋果 (APPLE) 教學法》、《看戲二十篇》 及《戲看二十篇 ─ 戴上「戲劇眼鏡」品味文字 》,著作由教育局出版,以提升戲劇教育在正規課程中的角色。

張氏於2002年獲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肯定其服務本地戲劇藝術界的成績。

參考資料

張秉權、朱瓊愛編,《香港劇壇360度:1996-1997劇評人座談會紀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1998年3月。

張秉權,〈從邊緣出發——關於一些本地戲劇用語的思考〉,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武耕,〈踏實地刻劃理想——評《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振中等編,《九十年代香港劇壇點將錄第三輯》,香港戲劇協會,1998年12月。

張秉權、陳淑蕙,《中學中國語文戲劇教材系列(一)戲劇工作坊:蘋果(APPLE)教學法》,教育局課程發展處,2010。

方梓勳編著,《香港話劇訪談錄》,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3月。

張秉權,〈藝術發展局一千五百天後的七點思考〉,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二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張秉權編,《煙花過後:香港戲劇1998(香港劇本叢書第二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0年12月。

張秉權、何杏楓編,《香港話劇口述史》,2001年06月。

武耕,〈說「墮落」──評《墮落鳥》的文本〉,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三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張秉權編,《躁動的青春(香港劇本十年集:七十年代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3年7月。

張秉權、 方梓勳編,《香港戲劇學刊》(第四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愉快學習:「薈藝教育」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2005年1月。

張秉權,〈我思,故我在——評陳敢權《周門家事》〉,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五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香港戲劇協會、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香港戲劇工程合辦,〈香港劇人口述史特輯〉,《戲.遊-香港舞台中國情》展覽,2007年1月。

武耕,〈流動不居的創作:2006年創作劇總評〉,載《香港戲劇年鑑2006》,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7年1月。

張秉權,〈敲「社會鐘」的姿態——反思戲劇的教育作用〉,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七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秉權,〈戲劇教育的蓬勃發展-兼談IDEA大會對香港戲劇教育的啟示〉,載《香港戲劇年鑑2007》,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8年6月。

〈十年前進 陳炳釗與張秉權對談〉,牛棚劇訊,2009年1月16日。
http://onandon.org.hk/newsletter/?p=172

張秉權,〈為了異質的文化環境〉,載《香港戲劇年鑑2008》,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9年8月。

涂小蝶,劇評人張秉權,《劇場會客室》第三十一集,2009年11月9日。
https://goo.gl/ouMcs5

張秉權、舒志義編,《亞洲戲劇教育學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10年7月。

張秉權,〈確認主流價值〉,載《香港劇壇點將錄第五輯》,香港戲劇協會,2011年12月。

張秉權,〈個體生命的獨特姿態──二零一一年創作劇總論〉,載《香港戲劇年鑑2011》,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13年3月。

張秉權,〈歷史又一次缺席?〉,獨立媒體,2014年4月9 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157

〈張秉權:創辦「劇評人獎」是重要的!〉,101藝術新聞網,2016年03月29日。
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artsnews&id=2218

張秉權,〈戲曲元素與戲劇框架——論糊塗戲班《和媽媽中國漫遊》的舞台美學〉,第十屆華文戲劇節(香港.2016),2016年4月。

杜婷,張秉權-劇場.此時此刻,《劇場道》,香港電台第二台,2017年1月21日。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041&lang=zh-CN&id=87196

杜婷,張秉權-戲劇評論的價值,《劇場道》,香港電台第二台,2017年1月28日。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041&lang=zh-CN&id=87197

杜婷,張秉權-戲劇.體察異己者的藝術,《劇場道》,香港電台第二台,2017年2月4日。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041&lang=zh-CN&id=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