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樹榮

口述歷史

知名劇場導演、演員及戲劇教育家鄧樹榮先生是本計劃的第一個受訪劇人,我們分別於他的府上及香港藝術中心何鴻章排練室進行了一節錄音及一節錄影訪問,暢談他在港接觸戲劇,到前赴法國留學,回港後的不同探索階段,並分享了他對文化藝術的一些發展願景。

錄影訪問 錄音訪問

  • 01:留學法國前的戲劇經驗(7’05”)
  • 02:將形體戲劇帶回香港劇壇(4’20”)
  • 03:成立「剛劇場」的原因及其實驗方向(6’17”)
  • 04:與詹瑞文共同創作的《無人地帶》(3’19”)
  • 05:「無人地帶」時期的不同創作(8’13”)
  • 06: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的經驗(4’10”)
  • 07:「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理念與展望(8’51”)
  • 08:《打轉教室》及其他劇目的巡演經驗(6’10”)
  • 01:學生時期對法國的憧憬;投入本地藝文活動(6’27”)
  • 02:留法回港後的香港戲劇生態;引入形體訓練(15’48”)
  • 03:剛劇場的探索方向;文化藝術的五種屬性(10’25”)
  • 04:法國的劇場經驗 — 不同劇團與劇場的營運模式(16’05”)
  • 05:從剛劇場到無人地帶(10’31”)
  • 06:有關創作過程與結果的思考(4’36”)
  • 07:藝術上的三位啟蒙老師(5’25”)
  • 08:演藝學院的教學經驗(6’53”)
  • 代表物件:109粒大麻籽念珠串(2'42")
上一條問題
下一條問題

個人簡介

知名劇場導演、演員及戲劇教育家,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前任院長。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鄧樹榮於巴黎新索邦大學獲戲劇碩士,並在 l’Ecole de la Belle de Mai 接受演員訓練。簡約美學及形體劇場的倡導者,媒體稱其為「簡約劇場煉金術士」及「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他自行研發的「前語言」表達方法,訓練了香港新一代演員,並直接運用在他近期的創作中,包括《泰特斯》、《泰特斯 2.0》、《打轉教室》、《舞.雷雨》及《你為甚麼不是 Steve Jobs?》。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上演,包括倫敦環球劇場。今年十一月,他將展開香港首個多面向的形體戲劇訓練課程。曾獲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2003年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成就獎(戲劇)、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軍官勳章、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劇)」、2013年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揚舞蹈劇作指導」及2013年嶺南大學榮譽院士等。現時為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藝術節小組主席及香港舞蹈團的藝術顧問。

參考資料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http://tswtheatre.com

陳玉蘭等編,《九十年代香港劇壇點將錄第二輯》,香港戲劇協會,1996年3月。

張振中等編,《九十年代香港劇壇點將錄第三輯》,香港戲劇協會,1998年12月。

方梓勳編著,《香港話劇訪談錄》,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3月。

鄧樹榮,〈香港的當代劇場──從「實驗性」到「主動性」〉,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二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鄧樹榮,《梅耶荷德表演理論 : 研究及反思》,青文書屋,2001年5月。

鄧樹榮、羅貴祥、陳志樺,《生與死三部曲之劇場探索 : 劇本、評論及其他》,青文書屋,2001年11月。

鄧樹榮,〈表演的內在節奏〉,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三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陳國慧、小西編,《合成美學 — 鄧樹榮的劇場世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4年2月。

陸潤棠編,《西方戲劇的香港演繹--從文字到舞台》,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鄧樹榮,〈我為甚麼傾向簡約主義〉,載《香港戲劇學刊》(第六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田本相、方梓勳編,〈鄧樹榮:不疲倦的探索者〉,載《香港話劇史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品味蘋果:從律師到導演 形體劇場揚威海外 鄧樹榮的打轉人生〉,蘋果日報,2012年11月2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25/18079475

鄧樹榮,〈戲劇教育與戲劇勞動力的配置〉,獨立媒體,2013年3月17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827

鄧樹榮,〈從《打轉教室》看香港長壽劇目的發展〉,載《香港戲劇年鑑2012》,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14年2月。

鄧樹榮,《泰特斯--簡約美學與形體劇場》,鄧樹榮戲劇工作室,2014年6月。

肥力 felixism,〈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一年制專業形體劇場青年訓練課程〉,載《Art Plus》,2014年7月。
http://mypaper.pchome.com.tw/smfelixy2k/post/1328610287

梁燕麗,〈鄧樹榮和"合成美學"〉,載《香港話劇史(1907 - 2007)》,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林祺娟、鄧傳鏘,〈不存在烏托邦 只存在追求烏托邦的人 — 專訪《大同》導演鄧樹榮〉,載《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5月號。

陳慧蕊,〈香港建立百老匯劇場 只欠東風〉,團結香港基金,2015年6月30日。
http://ourhkfoundation.org.hk/zh-hant/insight/34/藝術創新/香港建立百老匯劇場-只欠東風

鄧樹榮,《書寫賽納河開始:我對劇場的思辨與演繹》,鄧樹榮戲劇工作室,2016年3月。

鄧樹榮,〈莎士比亞的虛與實:文字、語言、心理、形體的關係〉,第十屆華文戲劇節(香港.2016),2016年4月。

關慧然,〈人生如戲:國際導演與戲劇藝術家鄧樹榮 ——論莎士比亞導演和設計〉,灼見名家,2016年8月5日。
http://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8088

孫偉文,〈法理與人情/傲慢與謹慎 ── 專訪鄧樹榮〉,立場新聞,2016年10月26日。
https://thestandnews.com/art/法理與人情-傲慢與謹慎-專訪鄧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