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豐 |
何應豐先生為本地資深舞台劇導演及設計師,在流白之間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他跟我們分享了由剛劇場到何.必館自己心態上的變化,及提出了對於本地劇場設計生態及表演場地政策的意見。
錄影訪問 錄音訪問
何應豐表示起初對戲劇並不感興趣,亦質疑戲劇的本質,直到赴美攻讀電影,在偶然旁聽的戲劇課內看到演員的真摰表現,才讓他對戲劇有截然不同的體驗。然後他開始學習劇場內不同崗位的工作,一方面裝備自己,一方面嘗試去了解戲劇藝術更多。他直言在現今講求專門化的世代,劇場已踏入一種行業化的生產模式,各崗位之間缺乏有深度的溝通。
日期:2017年6月23日
時間:下午二時至五時
地點:流白之間
訪談員:陳瑋鑫、巫書祺
標籤:
「何必。館」
http://www.hobitgoon.com/
何應豐,〈疑惑〉,載《九十年代香港劇壇點將錄第二輯》,香港戲劇協會,1996年3月。
何應豐,〈揭開「暖大衣」背後的「隱憂」與「文化迷失」——探索香港本地演員在表演藝術上的幾則問題〉,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秉權、方梓勳編,〈何應豐舞台設計選〉,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方梓勳編著,《香港話劇訪談錄》,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3月。
何應豐,《抽思:一齣舞台劇誕生前的遊弋異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2年8月。
何應豐,〈尋找舞台美學在香港的住處(附:椅子三十二面體)〉,載《香港戲劇學刊》(第三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何應豐,《戲言:音樂劇場《七重天》創作的後果前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3年10月。
何應豐,〈誰能看清楚/誰不想看清楚——借郭寶崑踏過的邊緣戲步遊看香港戲劇的今昔〉,載《香港戲劇學刊》(第四期),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何應豐,《此間:舞台劇《蕪湖街上好風光》創作旅途上的無煙記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5年6月。
梵谷編,《瘋祭圖譜——何應豐的完全劇場觀(修訂版)》,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6年7月。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盧偉力,〈漫說何應豐〉,盧偉力藝評BLOG,2011年10月10日。
http://lowailuk.blogspot.hk/2011/10/blog-post_10.html
楊天帥,〈戲劇教育淪為一門生意〉,信報財經新聞,2012年3月21日。
http://natdramalife.blogspot.hk/2012/04/2012321-showshow-playplay.html
何應豐,好想藝術_說故事,香港電台,2012年6月5日。
http://app3.rthk.hk/elearning/artspiration/episode.php?etype=2&eid=34
小米,〈何應豐 借藝術打破常規〉,AMCNN,2012年12月27日。
http://amcnn.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4186.html
李玉玲,〈香港編導何應豐 細火慢燉 就是「不急」〉,《PAR表演藝術》第250期,2013年10月號。
馬戲班-何應豐專訪-第一章,2014年7月10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5RUCa-mXzA
馬戲班-何應豐專訪-第二章,2014年7月1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Pi7PiEBvQ
〈何應豐導演的一次分享〉,我們,2014年11月17日。
http://blog.roodo.com/oui0723/archives/34247661.html
梁燕麗,〈何應豐和”瘋祭舞台”〉,載《香港話劇史(1907 - 2007)》,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楊雲濤 黎海寧 何應豐 舞入紅樓 覓夢三闋〉,文匯報,2016年7月30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7/30/YC1607300001.htm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