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鍾景輝 »

09:於浸會學院的教學生涯;在電視台工作期間,兼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顧問(3'50")
11: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成立之初的挑戰;最希望見到演藝畢業生的成長與進步(9'04")

蔡錫昌 »

04:影響至深的1984兩件事;《中國話劇擷萃》講座(15'27")

楊世彭 »

05:二度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經驗(22'36")

傅月美 »

02:在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習點滴(4'37")
03:影響很深的劇作 —《海鷗》(6'06")
04:難忘的排練與演出經驗(6'22")
05:難忘的導演作品(5'00")
07:中、港、澳三地戲劇學生的異同(8'56")
08:我的戲劇啟蒙;最喜愛與不喜愛的本地表演場地(5'08")
08:我的戲劇啟蒙;最喜愛與不喜愛的本地表演場地(5'08")
10:兩度策劃「華文戲劇節」展覽的經驗(7'34")
11:曾活躍撰寫劇評與戲劇文章(2'58")

麥秋 »

06:考入邵氏影業南國實驗劇團;專注戲劇演出,無意參演電影;於「南國」習得專業戲劇知識,首登專業舞台演出(8'51")
07:投身舞台操作管理的前因後果(8'24")
12:「中天製作」的成立緣起及其發展挑戰(8'54")
13:難忘的合作伙伴;最難忘又滿意的戲劇作品:《美人如玉劍如虹》(7'27")

張秉權 »

06:因緣際會與沙田話劇團製作,共同創立香港戲劇工程(4'02")
09:出任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12年,見證本地戲劇生態轉變(9'03")
09:出任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12年,見證本地戲劇生態轉變(9'03")
10:為教育局中文組培訓老師,編寫教學單元及參考書(3'22")

陳敢權 »

08:在香港演藝學院接近二十年的教學體驗;多年來,香港演藝學院的學制變化;愉快的外訪交流活動(4'06")
10:影響甚深的劇作:《玻璃動物園》及《雷雨》;渴望再度重演的劇作;以重演作為香港話劇團發展經典劇目的手段(5'37")

余振球 »

09:為業餘劇團導戲,放棄管理大球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進修燈光設計,認真展開設計師之路(3'53")

陳明朗 »

12:舞台化妝的教與學(5'16")

霍達昭 »

10:現今在港推廣默劇的困難(6'30")

陳炳釗 »

02:在演藝學院的日子;參與業餘劇社演出的經驗(15'52")
09:報刊編輯的工作與戲劇評論書寫(8'30")
10:曾在藝術中心開班教學(1'32")

毛俊輝 »

03:香港演藝學院成立初期,戲劇學院的發展(4'28")
06:與《小男人拉大琴》一劇的緣份(3'55")
07:難忘的音樂劇創作經驗:《風中細路》;首個為香港話劇團執導的節目:黑盒劇場首個演出《聲/色》(8'01")
08:出任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首個藝術總監的重大挑戰(9'00")
03:參與錄像拍攝與剪接工作;回港執教演藝學院的經驗(15'39")
04:執導不同劇作的經驗:《三姊妹》與《阿茜的救國夢》(12'22")
10:不同年代的演藝學生,面對不一樣的演藝生態(6'53")

黎翠珍 »

04:準確表達粵語翻譯字詞之難處;只因一個雙關語,放棄翻譯Noises Off;從未上演的譯作《邊個怕維珍尼亞吳爾夫?》(4'30")
06:香港缺乏戲劇研究,演員的語言能力窒礙發展(11'57")
08:粵語翻譯用字考究,用心掌握語氣節奏(11'36")

黃清霞 »

05:演員必須提升語言能力;香港重商輕文,缺乏藝術文化特色(3'41")
06:香港缺乏戲劇研究,演員的語言能力窒礙發展(11'57")
08:粵語翻譯用字考究,用心掌握語氣節奏(11'36")

古天農 »

09:從翻譯劇到本土創作,談香港編劇的困境(16'56")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的成立緣起及其影響(5'28")
05:劇場組合與香港藝術中心的伙伴計劃「PIP快樂共和」(9'44")
01:於理工劇社與戲劇結緣(7'49")
03:六年轉六份工,踏上藝術行政之路(11'12")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12'26")
05:藝術中心時期的難忘項目(19'53")

王添強 »

03:在香港演藝學院道具部的教學工作;科藝學院對華文劇場發展的影響(5'53")
05:從業餘過渡至職業,與演藝上司合組舞台設計公司(4'18")
06:影響至深的觀演經驗;赴美交流的重要啟示(6'10")
04:成立佚名劇團,創作關注社會議題的非主流戲劇(17'56")
12:影響深刻的作品及人物;不同舞台設計的難忘經驗(17'18")

盧偉力 »

03:第四線劇社的成立及其探索方向(9'50")
05:戲劇實踐之餘,開展理論教學及評論工作(17'22")

黃伸強 »

01:綽號「雞仔」的由來(1’11”)
02:留學美國的經驗:從「演藝」歲月到與「沙磚上」結緣(10’57”)
03:發掘後台工作的興趣;香港劇場音樂的變化(16’18”)
04:劇場音響設計的美學與音響科技的演進(20’05”)
05:音樂和戲劇上的啟蒙(22’26”)
09:《說書人柳敬亭》的即興演奏創作方式(3’18”)
11:香港劇界於回歸前後的轉變;演藝工作者生活的今昔變化(11’30”)

馮祿德 »

08:文化政策不周,演藝畢業生前路崎嶇(8'52")

陳健彬 »

03:從教學工作到投身藝術行政(4’42”)
04:從公營機構至公司化,香港話劇團的變遷(14’57”)

鄧樹榮 »

02:將形體戲劇帶回香港劇壇(4’20”)
03:成立「剛劇場」的原因及其實驗方向(6’17”)
05:「無人地帶」時期的不同創作(8’13”)
06: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的經驗(4’10”)
07:「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理念與展望(8’51”)
02:留法回港後的香港戲劇生態;引入形體訓練(15’48”)
08:演藝學院的教學經驗(6’53”)

吳家禧 »

01:從投身劇院後台工作,到成立赫墾坊劇團(6’32”)
03:投考香港演藝學院的原因;在演藝學院中的學習(6’58”)
04:演藝學院第一屆導演系同學;演藝學院時期的難忘逸事(6’23”)
07:香港大會堂對劇團發展的重要意義;公營場地政策的負面影響(4’30”)
01:由後台小伙子、見習演員到演藝學生(10’53”)
03:成立赫墾坊的經過;筆名「莫唏」的由來(17’11”)
04:入讀演藝學院導演系;創作劇本獲讚賞(12’56”)
06:編劇和導演之間的溝通;與不同團體的合作經驗(21’38”)
07:獲演藝發展局資助,赫墾坊的「開墾」時期(17’14”)
10:推行中小學戲劇教育計劃(26’11”)
11:戲劇教育的發展方向(12’37”)

顏尊歷 »

02:首個受薪參與的劇作 — 海豹劇團《糊塗學堂》(4’14”)
01:少年初發明星夢,從幕前轉向後台工作發展(19’38”)
06:香港話劇團外望(8’27”)

甄明慧 »

01:從參與校協戲劇社演出的音響控制開始;中五畢業後,考入演藝學院(4'37")
02:當年香港演藝學院的舞台管理課程;舞台管理的工作(4'31")
03:編作劇場對舞台管理的挑戰;難忘的《雪狼湖》(7'25")
05:公營演藝場館的管理制度改變(5'25")
01:從參加校協義工,到投考香港演藝學院(14’11”)
02:演藝畢業後的後台工作;留英實習的經驗(16’51”)
03:後台人員需要臨場應變,平衡藝術追求與技術操作(20’23”)
06:場地管理編制的改變(9’56”)

張可堅 »

04:於中英劇團當全職演員的日子(3'27")
07:首次執導的經驗;參與不同製作,累積導演經驗(9'27")
08:劇場空間的成立;暫緩導演工作,出任中英劇團總經理(8'42")
02:於中英劇團工作及翻譯劇本的經驗(14’13”)
04:重返中英擔任總經理的點滴(15’21”)

詹瑞文 »

04:從進駐香港藝術中心,到《男人之虎》的長演期試驗(6'03")
02:入讀演藝學院及出國留學的經驗(10'34")
05:由可持續發展的劇院概念到戲劇產業化(19'20")
07:PIP文化產業的變奏;對戲劇的熱愛始終如一(8'17")

張達明 »

01:從小時候參與表演到投考演藝學院(14’39”)
02:在演藝學院的日子;與「赫墾坊」的合作(9’52”)
06:難忘的戲劇作品(9’44”)

崔婉芬 »

02:早年的戲劇知識來源(2'09")
03:就讀演藝學院時的難忘事;燈光啟蒙老師夏柏祖(5'41")
04:放棄在畢業前為香港話劇團製作當燈光設計的機會;何應豐的佈景設計增加燈光設計與調整難度(4'55")
05:畢業後首個製作的難忘經驗;舞台管理今昔變化(6'57")
07:燈光與其他舞美設計的配合(5'18")
08:在香港及芬蘭的教學經驗與觀察;香港與外地的燈光設計方式異同(8'08")
01:從初演「屍體」與戲劇相遇,到考進香港演藝學院(17'55")
03:在演藝學院上課的日子(15'02")
04:難忘驚險演出,憑智慧應對突發事情(14'58")
06:英美留學經歷,啟發設計新理念(16'28")

梁國雄 »

01:參加青年中心戲劇組,兼事演員劇務(19’43”)
05:從投考藝團辦事處合約技術人員,到進入香港話劇團全職工作(22’48”)
06:見證香港話劇團的多年發展(18’06”)
07:話劇團公司化後的一些轉變(20’42”)
09:道具製作與統籌二三事(18'53")
11:「道具王」與道具庫(9'47")
13:難忘的戲劇演出(15'02")
14:創辦《劇藝》月刊(23'40")
15:成立實驗室劇藝社;見證本地戲劇從業餘走向職業(11'53")

黃志強 »

03:多得好老闆支持,在正職以外參與了不同製作的設計(17'48")

盧景文 »

05: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主力發展歌劇,近年較少參與戲劇創作(8'06")
06:香港演藝學院唯一華人校長(9'53")

潘惠森 »

01:戲劇知識的啟蒙(17'34")
02:留美學習點滴(11'57")
04:回港擔任社區藝術主任,於沙田區內拓展戲劇(13'59")
06:系列式創作的緣起(14'00")
08:不同的導演經驗(5'52")
12:香港演藝學院的教學工作(6'27")

何應豐 »

08:不健康的本地劇壇設計生態(12'43")

孫惠芳 »

04:轉戰幕後再重返舞台;多辛苦也值得得教育劇場工作(12'27")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