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4:替中英劇團翻譯外國劇本及作本地化改編的緣起(7'06")
05:1990年代的本地化/中國化改編:《君子好逑》、《狐狸品》、《上窮逼落下黃泉》、《烏龍鎮》;替中天製作翻譯及改編《美人如玉劍如虹》(5'46")
09:難忘《美人如玉劍如虹》及《相約星期二》的首次圍讀;積極參與《元宵》排練,首演後爭取補回被刪情節(3'08")
10:我的戲劇啟蒙;希望在舞台上看到《美人如玉劍如虹》足本話劇版;出任中英劇團董事及香港話劇團理事的經驗(4'29")

蔡錫昌 »

04:影響至深的1984兩件事;《中國話劇擷萃》講座(15'27")

傅月美 »

01:首屆香港話劇團演員訓練班;訓練班學員的首個演出(4'20")
06:期望能夠重演的劇作(5'43")
06:期望能夠重演的劇作(5'43")

莫昭如 »

06: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的成立緣起(6’16”)
07:加入香港展能藝術會的前因後果(8’50”)
08:展能藝術:藝術的普及和深化(12'14")

張秉權 »

06:因緣際會與沙田話劇團製作,共同創立香港戲劇工程(4'02")
09:出任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12年,見證本地戲劇生態轉變(9'03")

余振球 »

01:小六英語戲劇演出首踏舞台;參加青少年中心戲劇班,正式學習戲劇知識(6'28")
06:從話劇團轉職舞蹈團,重新適應另一種工作模式(7'33")
07:經常出入城市劇場,吸收不同資訊,決定赴美進修;獲邀加入中英劇團,出任製作監督(6'57")
08:中英劇團新遷波老道二三事(5'40")
09:為業餘劇團導戲,放棄管理大球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進修燈光設計,認真展開設計師之路(3'53")

陳明朗 »

07:難忘與高本納的合作(4'37")
11:難忘《茶館》一劇的挑戰;希望能夠重溫《說書人柳敬亭》,並願有劇團重演本地經典(7'28")

孫惠芳 »

01:「戲劇選擇了我。」中五畢業後赴台修讀戲劇(4'51")
02:中英的戲劇訓練與台灣學習時大不同;加入中英初期的主劇場演出(3'49")
04:見證中英劇團從西環搬到藝術中心,再遷往波老道(4'52")
05:揭開波老道倉庫曾為殮房之迷;波老道現址地方寬敞清幽,但與大眾及藝術界連繫減(3'50")
08:早年中英劇團的合約,參考英國工會制度,待遇佳(3'50")
01:有感環境鬱悶,中五畢業後赴台修讀戲劇(9'11")
02:中英劇團學校巡迴,著重探索社會議題(12'17")
03:由台前做到幕後(7'29")
04:轉戰幕後再重返舞台;多辛苦也值得得教育劇場工作(12'27")

陳炳釗 »

03:「沙磚上」的《酷戰紀事》;加入中英劇團當教育主任(21'06")
04:從「無業遊民」到「臨流鳥」(9'37")
04:從「無業遊民」到「臨流鳥」(9'37")
05: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緣起(6'31")
12:為話劇團改編舊作成音樂劇;心態轉變後開展「新文本運動」(8'07")

毛俊輝 »

04:為戲劇學院設計及編寫課程,引入不同表演練習;首屆已設導演系課程(5'13")
07:難忘的音樂劇創作經驗:《風中細路》;首個為香港話劇團執導的節目:黑盒劇場首個演出《聲/色》(8'01")
05:執導不同劇作的經驗:《聲/色》與《說書人柳敬亭》(10'29")

黎翠珍 »

03:對劇作翻譯的嚴謹堅持;營運劇團的今昔挑戰(18'33")

黃清霞 »

03:對劇作翻譯的嚴謹堅持;營運劇團的今昔挑戰(18'33")

黃美蘭 »

01:從中學開始,對戲劇產生興趣;我的戲劇啟蒙(12'42")
04:由「借將」到中英劇團全職演員(7'07")
05:中英時期的難忘演出;高本納帶來的重要改變(9'47")
09:任教深圳大學的機緣;青少年戲劇教學的實踐(13'24")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的成立緣起及其影響(5'28")
01:於理工劇社與戲劇結緣(7'49")
02:大專主修電腦,但更嚮往文藝創作(18'25")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12'26")
06:劇場的身分與角色轉變(6'51")

王添強 »

05:踏上兒童劇創作之路(19'17")

黃伸強 »

02:留學美國的經驗:從「演藝」歲月到與「沙磚上」結緣(10’57”)
03:發掘後台工作的興趣;香港劇場音樂的變化(16’18”)
05:音樂和戲劇上的啟蒙(22’26”)
06:音響設計的滿足感(4’49”)
10:從「六四」至「九七」,舞蹈與戲劇演出的音樂設計經驗(13’47”)
11:香港劇界於回歸前後的轉變;演藝工作者生活的今昔變化(11’30”)

鄧樹榮 »

01:留學法國前的戲劇經驗(7’05”)
02:留法回港後的香港戲劇生態;引入形體訓練(15’48”)
03:剛劇場的探索方向;文化藝術的五種屬性(10’25”)
05:從剛劇場到無人地帶(10’31”)

吳家禧 »

08:從業餘過渡至專業藝團的經驗(5’48”)
06:編劇和導演之間的溝通;與不同團體的合作經驗(21’38”)
07:獲演藝發展局資助,赫墾坊的「開墾」時期(17’14”)
09:藝術行政的重要;卸下藝發局資助「包袱」(24’42”)

甄明慧 »

01:從參加校協義工,到投考香港演藝學院(14’11”)

張達明 »

03:加入「中英劇團」及在「沙磚上」的創作(14’22”)
04:實驗劇場與本土創作(18’50”)

張可堅 »

04:於中英劇團當全職演員的日子(3'27")
05:中英時期的難忘經歷(8'49")
06:加入中天製作,開始涉足藝術行政(5'10")
08:劇場空間的成立;暫緩導演工作,出任中英劇團總經理(8'42")
08:劇場空間的成立;暫緩導演工作,出任中英劇團總經理(8'42")
02:於中英劇團工作及翻譯劇本的經驗(14’13”)
03:從港大、中天兩邊走,到決心投身劇場(17’48”)
04:重返中英擔任總經理的點滴(15’21”)
05:各方面的戲劇啟蒙(10’34”)

李鎮洲 »

01:初踏台板的演出經驗;參與海豹劇團的因緣;參演《人等於人》的戲劇啟蒙(4'17")
02:投考中英劇團的面試過程;於中英劇團的首個演出:《水銀污染》;學校巡迴跟在劇院內演出大不同(5'26")
05:與中英劇團各歷任藝術總監的合作經驗(9'53")
01:戲劇的啓蒙時期(20'40")
06:印象深刻的《我係香港人》;離開中英劇團的原因(9'39")

崔婉芬 »

04:放棄在畢業前為香港話劇團製作當燈光設計的機會;何應豐的佈景設計增加燈光設計與調整難度(4'55")
05:啟蒙老師寄語,堅持教學傳承(12'39")
08:隨時代進步,科技帶來更多可能(11'50")

梁國雄 »

02:六、七十年代的業餘戲劇面貌(16’33”)
14:創辦《劇藝》月刊(23'40")
15:成立實驗室劇藝社;見證本地戲劇從業餘走向職業(11'53")

詹瑞文 »

01:在中英劇團工作的經驗及其啟蒙(7'05")
02:入讀演藝學院及出國留學的經驗(10'34")
03:中英劇團時期及創辦劇場組合的經驗(14'01")
05:由可持續發展的劇院概念到戲劇產業化(19'20")

古天農 »

03:投考香港話劇團時的即興考驗;從參與業餘戲劇製作,到成為話劇團全職演員的大不同(7'24")
04:出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的挑戰(6'48")
06:還藝於民,從帶戲劇到天水圍說起(11'33")
08:任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的日子;戲劇推廣之我見(26'37")
09:從翻譯劇到本土創作,談香港編劇的困境(16'56")
11:推廣與資助藝術的我見(18'41")

馮祿德 »

06:延續我的演藝生命 — 張可堅;戲劇教育的啟蒙 — 陳恆輝(6'42")

黃志強 »

07:我的戲劇啟蒙;《禧春酒店》的設計經驗(17'46")

盧景文 »

05: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主力發展歌劇,近年較少參與戲劇創作(8'06")
05:與本地不同劇團的合作經驗(16'35")
06:香港演藝學院唯一華人校長(9'53")

潘惠森 »

01:戲劇知識的啟蒙(17'34")

何應豐 »

03:以設計師身份進入香港劇壇;成立剛劇場,實驗不同創作方式(19'42")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