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1:中學時代改編《天方夜談》故事,首踏台板參與演出;入讀港大前,已有參與英文系製作《The Devils》的後台工作;1960 - 70年代的本地戲劇生態(3'16")
08:與中天製作的多次合作;跟岑偉宗合作,為春天舞台《播音情人》填詞;1997年,翻譯及改編《窈窕淑女》,兩組演員演不同結局(7'50")
09:難忘《美人如玉劍如虹》及《相約星期二》的首次圍讀;積極參與《元宵》排練,首演後爭取補回被刪情節(3'08")

傅月美 »

03:影響很深的劇作 —《海鷗》(6'06")
06:期望能夠重演的劇作(5'43")
07:中、港、澳三地戲劇學生的異同(8'56")
08:我的戲劇啟蒙;最喜愛與不喜愛的本地表演場地(5'08")
09:黎草田先生與香港戲劇的因緣(4'37")
10:兩度策劃「華文戲劇節」展覽的經驗(7'34")

張秉權 »

01:最初接觸戲劇的經驗;首次編導劇作《上岸》(4'12")
02:在新亞劇社的日子;戲劇知識的來源;公教進行社的戲劇講座(3'33")
04:香港大會堂的特殊意義;從曹禺戲劇節,到香港話劇團成立(9'24")

張可堅 »

05:各方面的戲劇啟蒙(10’34”)

陳敢權 »

01:早期的戲劇參與經驗;只因貪玩,參與伊青話劇組(3'29")
04:中學畢業後,日間於銀行工作,晚上修讀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2'15")
06:投考全港第一個全職舞台監督職位;舞台監督編制的今昔轉變;出任舞台監督後,首個參與的劇作(6'16")
08:在香港演藝學院接近二十年的教學體驗;多年來,香港演藝學院的學制變化;愉快的外訪交流活動(4'06")

林尚武 »

01:於浸會學院初遇啟蒙老師鍾景輝;處子演出:《雷雨》周沖(3’56”)
03:曾與浸會同學組內外劇社;內外劇社的一些製作;有份參與興建大專會堂的籌款演出(4’05”)
04:投考香港話劇團的經歷;當日的考宫與面試細節;有關薪酬的小誤會(5’48”)
05:早期香港話劇團的工作狀況(4’12”)
06:話劇團首位藝術總監上任後的工作變化(4’28”)

余振球 »

03:加入香港話劇團,踏上專業戲劇之路(8'33")
06:從話劇團轉職舞蹈團,重新適應另一種工作模式(7'33")
09:為業餘劇團導戲,放棄管理大球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進修燈光設計,認真展開設計師之路(3'53")

陳明朗 »

07:難忘與高本納的合作(4'37")

袁立勳 »

03:戲劇知識的來源;赴美進修,為本地戲劇發展取經(8'15")
04:「中國話劇的發展」講座系列(8'14")
05:從大會堂開始,踏上藝術行政之路;成立「香港話劇團」之初(10'44")

陳炳釗 »

02:在演藝學院的日子;參與業餘劇社演出的經驗(15'52")

毛俊輝 »

01:參與業餘話劇社製作的經驗(2'41")
02:在美國兩段不同的表演學習經驗(7'25")
03:香港演藝學院成立初期,戲劇學院的發展(4'28")
04:為戲劇學院設計及編寫課程,引入不同表演練習;首屆已設導演系課程(5'13")
08:出任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首個藝術總監的重大挑戰(9'00")
09:我的戲劇啟蒙老師;難忘的戲劇作品:《Hair》(5'06")
01:從小在戲曲薰陶下長大;大專時遇上戲劇啟蒙鍾景輝(17'59")
03:參與錄像拍攝與剪接工作;回港執教演藝學院的經驗(15'39")

黃清霞 »

03:對劇作翻譯的嚴謹堅持;營運劇團的今昔挑戰(18'33")
07:戲劇啟蒙與難忘製作(9'44")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黎翠珍 »

01:戲劇啟蒙,從中學開始;有趣的演出經驗(4'12")
03:對劇作翻譯的嚴謹堅持;營運劇團的今昔挑戰(18'33")
07:戲劇啟蒙與難忘製作(9'44")

王添強 »

02:投考香港話劇團的決定;當年話劇團的後台技術團隊;擔任助理舞台監督的經驗(4'58")
03:在香港演藝學院道具部的教學工作;科藝學院對華文劇場發展的影響(5'53")
03:加入香港話劇團成助理舞台監督,樂於滿足導演的不同要求(6'27")
07: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兒童藝術劇院的交流經驗(15'06")
11:不同界別高手的啟蒙和教導;期望有更多有關香港戲劇的書寫(14'36")

盧偉力 »

01: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戲劇;校協戲劇社的影響(18'55")
02:加入學聯戲劇組,積極推廣劇藝(22'24")
06:從不同的老師及書籍中,學習戲劇知識(8'20")

黃美蘭 »

01:從中學開始,對戲劇產生興趣;我的戲劇啟蒙(12'42")
03:投考香港話劇團的前因後果(9'04")

陳健彬 »

03:從教學工作到投身藝術行政(4’42”)
07:香港話劇團之排練場地與辦公地點的變遷(11’14”)
04:從公營機構至公司化,香港話劇團的變遷(14’57”)
05:我的啟蒙老師King Sir;藝術行政人員的條件(15’08”)

吳家禧 »

01:由後台小伙子、見習演員到演藝學生(10’53”)

顏尊歷 »

01:少年初發明星夢,從幕前轉向後台工作發展(19’38”)

周志輝 »

01:從初次踏上舞台,到正式參演舞台劇(6’54”)
05:腦血管毛病及其手術後遺(9’25”)
01:從中五初踏台板,到大專選修戲劇課(9’21”)
05:啟蒙老師鍾景輝;參與電影配音(9’37”)

朱瑞棠 »

02:我的學校戲劇生涯(4'52")
01:初中時已自導自演,畢業後曾當警察,派駐台灣(14’56”)

古天農 »

06:中學至大學時期的戲劇活動(23'09")
07:應重視戲劇與學界的關連(8'54")
09:從翻譯劇到本土創作,談香港編劇的困境(16'56")

張達明 »

01:從小時候參與表演到投考演藝學院(14’39”)

崔婉芬 »

04:放棄在畢業前為香港話劇團製作當燈光設計的機會;何應豐的佈景設計增加燈光設計與調整難度(4'55")
05:啟蒙老師寄語,堅持教學傳承(12'39")

梁國雄 »

01:參加青年中心戲劇組,兼事演員劇務(19’43”)
02:六、七十年代的業餘戲劇面貌(16’33”)
03:香港普及戲劇會的成立;參與曹禺戲劇節的製作(17’29”)
05:從投考藝團辦事處合約技術人員,到進入香港話劇團全職工作(22’48”)
06:見證香港話劇團的多年發展(18’06”)
10:飲食道具各有真假(8'54")
13:難忘的戲劇演出(15'02")
14:創辦《劇藝》月刊(23'40")
15:成立實驗室劇藝社;見證本地戲劇從業餘走向職業(11'53")

蔡錫昌 »

01:與恩師李援華先生的結緣經過(4’06”)
02:在「羅師」遇上戲劇啟蒙;六、七十年代香港劇壇面貌(18'00")
03:為香港電台製作《導演、舞台、劇》;與香港話劇團結緣(15'06")

馮祿德 »

01:因朗誦比賽與戲劇結緣,並認識劇壇前輩姚克(17'42")
02:劇壇前輩黎覺奔、鮑漢琳的指導與啟蒙(13'08")
05:一路以來的典範,戲劇大師鍾景輝(10'16")

黃志強 »

01:首次參與舞台服裝設計《迪士尼穿梭大匯演》(8'46")

盧景文 »

02:自意回港,為本地藝團設計不斷(2'46")
05: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主力發展歌劇,近年較少參與戲劇創作(8'06")
03:回港後,為不同製作擔任設計(8'51")
06:香港演藝學院唯一華人校長(9'53")

陳尹瑩 »

02:開始戲劇編導工作的源頭(9'33")

麥秋 »

08:籌辦「香港節」的青年戲劇比賽緣起(5'04")
11:出任藝團辦事處首位技術統籌總監(二之二):從戒毒事工到統籌四大藝團(5'48")
12:「中天製作」的成立緣起及其發展挑戰(8'54")
13:難忘的合作伙伴;最難忘又滿意的戲劇作品:《美人如玉劍如虹》(7'27")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