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4:替中英劇團翻譯外國劇本及作本地化改編的緣起(7'06")
06:莎劇作品中譯難;難忘《閒角春秋》的相關語翻譯;不大滿意的翻譯例子:《君子好逑》的成人笑話(4'54")
09:難忘《美人如玉劍如虹》及《相約星期二》的首次圍讀;積極參與《元宵》排練,首演後爭取補回被刪情節(3'08")

鍾景輝 »

14:培正的四位戲劇啟蒙老師;影響甚深的戲劇作品;渴望擔演但一直未有機會的角色:李爾王(5'43")

鄧樹榮 »

04:法國的劇場經驗 — 不同劇團與劇場的營運模式(16’05”)

袁立勳 »

10:電影《八部半》的影響(4'02")

毛俊輝 »

02:在美國兩段不同的表演學習經驗(7'25")

莫昭如 »

01:從小與表演邂逅(3’47”)

黎翠珍 »

03:怎樣才是好的劇本翻譯;不同的劇本,翻譯策略也有不同(4'45")
01:在港大與戲劇結緣,香港戲劇發展的困局(9'13")
08:粵語翻譯用字考究,用心掌握語氣節奏(11'36")

黃清霞 »

01:在港大與戲劇結緣,香港戲劇發展的困局(9'13")
08:粵語翻譯用字考究,用心掌握語氣節奏(11'36")

楊世彭 »

05:二度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經驗(22'36")

盧景文 »

05:與本地不同劇團的合作經驗(16'35")

黃伸強 »

13:為經典劇作設計音樂與投入實驗創作的分別(4’36”)

盧偉力 »

07:難忘研讀古希臘悲劇帶來的震撼(5'58")

甄明慧 »

01:從參加校協義工,到投考香港演藝學院(14’11”)

李鎮洲 »

07:早年學校巡迴的英語戲劇特色;英語演出的經驗;全英語演獨腳戲《審判胡志明》(6'39")

崔婉芬 »

04:難忘驚險演出,憑智慧應對突發事情(14'58")

古天農 »

01:首次創作及演出話劇的經驗(7'05")
05:積極參與校協戲劇社的製作(14'35")
08:任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的日子;戲劇推廣之我見(26'37")

蔡錫昌 »

07:難忘的導演作品(7’44”)

霍達昭 »

03:首踏台板演默劇;根據過往觀演經驗,模仿自學(4'50")
06:糅合中西文化,生活啟發創作(20'19")

潘惠森 »

01:戲劇知識的啟蒙(17'34")

何應豐 »

03:以設計師身份進入香港劇壇;成立剛劇場,實驗不同創作方式(19'42")

茹國烈 »

02:大專主修電腦,但更嚮往文藝創作(18'25")

孫惠芳 »

02:中英劇團學校巡迴,著重探索社會議題(12'17")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