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1:中學時代改編《天方夜談》故事,首踏台板參與演出;入讀港大前,已有參與英文系製作《The Devils》的後台工作;1960 - 70年代的本地戲劇生態(3'16")
03:1970年代,首為盧景文製作的歌劇翻譯中文字幕;字幕翻譯與劇本翻譯大不同;在大學主修英文,未有完成翻譯碩士課程(4'33")

鍾景輝 »

09:於浸會學院的教學生涯;在電視台工作期間,兼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顧問(3'50")

麥秋 »

08:籌辦「香港節」的青年戲劇比賽緣起(5'04")
09:促成香港專業藝團的成立,為話劇團執導《大難不死》(5'02")
10:出任藝團辦事處首位技術統籌總監(二之一):善於溝通,不愛爭名逐利(7'17")
11:出任藝團辦事處首位技術統籌總監(二之二):從戒毒事工到統籌四大藝團(5'48")

張秉權 »

04:香港大會堂的特殊意義;從曹禺戲劇節,到香港話劇團成立(9'24")

袁立勳 »

05:從大會堂開始,踏上藝術行政之路;成立「香港話劇團」之初(10'44")

黎翠珍 »

01:在港大與戲劇結緣,香港戲劇發展的困局(9'13")
02:海豹劇團的成立緣起(6'51")

黃清霞 »

01:在港大與戲劇結緣,香港戲劇發展的困局(9'13")
02:海豹劇團的成立緣起(6'51")

王添強 »

09:成為荃灣大會堂的場地伙伴,對「明日」發展的影響(2'19")
10:「明日」為配合老師培訓而改名;場地伙伴對兒童劇發展的重要性(16'18")

陳健彬 »

06:文化政策的討論與表演場地的發展(6’36”)
02:中學時期參演宗教劇;中大畢業參與成立致群劇社(20’40”)

楊世彭 »

05:兩度來港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機緣(6'11")
04:與香港話劇團的相遇與再遇(12'56")

古天農 »

06:中學至大學時期的戲劇活動(23'09")

茹國烈 »

02:大專主修電腦,但更嚮往文藝創作(18'25")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