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3:1970年代,首為盧景文製作的歌劇翻譯中文字幕;字幕翻譯與劇本翻譯大不同;在大學主修英文,未有完成翻譯碩士課程(4'33")
07:劇本中譯及改編的不同策略;為沙田話劇團改編《童族》與《風塵三俠》,與古天農合作改編《鍾馗》;曾編創歌劇《瑤姬傳奇》,多個填詞與譯作皆曾作新場地開幕節目(6'17")

蔡錫昌 »

03:為香港電台製作《導演、舞台、劇》;與香港話劇團結緣(15'06")

陳敢權 »

06:投考全港第一個全職舞台監督職位;舞台監督編制的今昔轉變;出任舞台監督後,首個參與的劇作(6'16")

余振球 »

03:加入香港話劇團,踏上專業戲劇之路(8'33")
04:《雪山飛狐》的意外事件(9'17")

毛俊輝 »

08:出任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首個藝術總監的重大挑戰(9'00")

陳明朗 »

06:為歌劇《荷夫曼的故事》化妝,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觀摩學習;感激盧景文教授的幫忙與引介(7'20")

周志輝 »

07:見證香港話劇團的變化(9’49”)

黎翠珍 »

02:引入翻譯劇,為本地劇壇帶來新刺激;成員難捨全職工作,劇團未能完全轉作職業;希望可以重溫/重現的劇作 —《大團圓》(2'40")
07:戲劇啟蒙與難忘製作(9'44")

黃清霞 »

07:戲劇啟蒙與難忘製作(9'44")

黃美蘭 »

05:中英時期的難忘演出;高本納帶來的重要改變(9'47")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12'26")

王添強 »

09:成為荃灣大會堂的場地伙伴,對「明日」發展的影響(2'19")
05:踏上兒童劇創作之路(19'17")
10:「明日」為配合老師培訓而改名;場地伙伴對兒童劇發展的重要性(16'18")

陳健彬 »

07:香港話劇團之排練場地與辦公地點的變遷(11’14”)

張可堅 »

07:首次執導的經驗;參與不同製作,累積導演經驗(9'27")

梁國雄 »

03:香港普及戲劇會的成立;參與曹禺戲劇節的製作(17’29”)
05:從投考藝團辦事處合約技術人員,到進入香港話劇團全職工作(22’48”)
06:見證香港話劇團的多年發展(18’06”)
07:話劇團公司化後的一些轉變(20’42”)

麥秋 »

13:難忘的合作伙伴;最難忘又滿意的戲劇作品:《美人如玉劍如虹》(7'27")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