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鄧樹榮 »

07:藝術上的三位啟蒙老師(5’25”)

余振球 »

02:參加新一代劇社的前因後果,以及當時的一些難忘製作經驗;《原野》首次擔任導演;負責音響剪接的經驗,幫助後來投考香港話劇團(7'44")
07:經常出入城市劇場,吸收不同資訊,決定赴美進修;獲邀加入中英劇團,出任製作監督(6'57")

袁立勳 »

06:反映香港時代變遷的《逝海》(5'10")

霍達昭 »

01:因繪畫而接觸默劇;話劇表演中休時,首演自學默劇(12'16")

陳炳釗 »

10:曾在藝術中心開班教學(1'32")

莫昭如 »

02:踏上民眾戲劇、社區劇場及國際交流之路(10’27”)
03:街頭表演作為政治表達及回應社會議題的手段(2’47”)
09:於不同層面推動藝術,毋忘初衷(13'02")

茹國烈 »

02:理工劇社時期曾參與的製作;校園以外的文藝歷險(5'50")
03:理工畢業,從香港大會堂助理節目經理做起;以不同筆名撰寫大量劇評;六年轉六份工,一步步踏上藝術行政之路(8'01")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的成立緣起及其影響(5'28")
05:劇場組合與香港藝術中心的伙伴計劃「PIP快樂共和」(9'44")
06:難忘《真面目》的監製與策劃工作(3'35")
07:劇評生態的今昔變化;工作涉資源分配,不再撰寫評論(3'37")
02:大專主修電腦,但更嚮往文藝創作(18'25")
03:六年轉六份工,踏上藝術行政之路(11'12")
05:藝術中心時期的難忘項目(19'53")
07:影響很深的演出(5'20")

王添強 »

04:成立佚名劇團,創作關注社會議題的非主流戲劇(17'56")

盧偉力 »

01: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戲劇;校協戲劇社的影響(18'55")
05:戲劇實踐之餘,開展理論教學及評論工作(17'22")

黃伸強 »

10:從「六四」至「九七」,舞蹈與戲劇演出的音樂設計經驗(13’47”)

陳健彬 »

06:文化政策的討論與表演場地的發展(6’36”)
04:從公營機構至公司化,香港話劇團的變遷(14’57”)

吳家禧 »

01:從投身劇院後台工作,到成立赫墾坊劇團(6’32”)
02: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的經驗(3’04”)
03:投考香港演藝學院的原因;在演藝學院中的學習(6’58”)
02:由理工紡織系學生到全職投身後台工作(15’33”)

顏尊歷 »

01:從初踏台板演出到投身後台工作(10’06”)

周志輝 »

02:從兼職參與舞台劇演出,到考入話劇團當全職演員(5’13”)

甄明慧 »

01:從參與校協戲劇社演出的音響控制開始;中五畢業後,考入演藝學院(4'37")
05:公營演藝場館的管理制度改變(5'25")
01:從參加校協義工,到投考香港演藝學院(14’11”)

張可堅 »

04:於中英劇團當全職演員的日子(3'27")
04:重返中英擔任總經理的點滴(15’21”)

李鎮洲 »

01:戲劇的啓蒙時期(20'40")
03:拒戴眼鏡,朦朧中演戲;見證中英遷址與變遷(8'25")

崔婉芬 »

01:從初演「屍體」與戲劇相遇,到考進香港演藝學院(17'55")

詹瑞文 »

04:從進駐香港藝術中心,到《男人之虎》的長演期試驗(6'03")
04:關注戲劇文化的發展(7'34")
05:由可持續發展的劇院概念到戲劇產業化(19'20")

潘惠森 »

10:「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劃緣起(10'12")

盧景文 »

07:有份參與香港藝術中心的創建;籌劃香港藝術中心的兩位重要功臣(4'52")
05:與本地不同劇團的合作經驗(16'35")
08:兩位對香港藝術中心非常重要的人物(4'01")

何應豐 »

07:「社會開放(封閉)劇場」系列;以另一種力氣進行下一階段探索(14'45")

孫惠芳 »

05:揭開波老道倉庫曾為殮房之迷;波老道現址地方寬敞清幽,但與大眾及藝術界連繫減(3'50")
05:在中英劇團不同團址的排練經驗(16'01")

梁國雄 »

15:成立實驗室劇藝社;見證本地戲劇從業餘走向職業(11'53")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