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口述歷史
劇事年表
資料庫
傅月美 »
02:在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習點滴(4'37")
莫昭如 »
02:踏上民眾戲劇、社區劇場及國際交流之路(10’27”)
05:引入及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8’46”)
06: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的成立緣起(6’16”)
06:從外國劇場經驗到本地實驗演出(10'37")
07: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的成立緣起(6'24")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的成立緣起及其影響(5'28")
03:六年轉六份工,踏上藝術行政之路(11'12")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12'26")
盧偉力 »
01: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戲劇;校協戲劇社的影響(18'55")
02:加入學聯戲劇組,積極推廣劇藝(22'24")
03:第四線劇社的成立及其探索方向(9'50")
05:戲劇實踐之餘,開展理論教學及評論工作(17'22")
張輝 »
08:城市劇場駐場劇團「沙磚上」;創辦文藝雜誌《越界》(14'57")
黃伸強 »
02:留學美國的經驗:從「演藝」歲月到與「沙磚上」結緣(10’57”)
03:發掘後台工作的興趣;香港劇場音樂的變化(16’18”)
05:音樂和戲劇上的啟蒙(22’26”)
07:本地小劇場發展今昔(9’34”)
鄧樹榮 »
03:成立「剛劇場」的原因及其實驗方向(6’17”)
02:留法回港後的香港戲劇生態;引入形體訓練(15’48”)
甄明慧 »
03:後台人員需要臨場應變,平衡藝術追求與技術操作(20’23”)
詹瑞文 »
04:關注戲劇文化的發展(7'34")
張達明 »
02:在演藝學院的日子;與「赫墾坊」的合作(9’52”)
04:實驗劇場與本土創作(18’50”)
古天農 »
02:初踏台板,參與校協戲劇社演出;與凌嘉勤合編《垃圾記》;當年校協戲劇社的活躍份子(7'46")
05:積極參與校協戲劇社的製作(14'35")
潘惠森 »
06:系列式創作的緣起(14'00")
何應豐 »
03:以設計師身份進入香港劇壇;成立剛劇場,實驗不同創作方式(19'42")
09:香港表演場地一成不變(9'06")
毛俊輝 »
04:執導不同劇作的經驗:《三姊妹》與《阿茜的救國夢》(12'22")
10:不同年代的演藝學生,面對不一樣的演藝生態(6'53")
孫惠芳 »
04:轉戰幕後再重返舞台;多辛苦也值得得教育劇場工作(12'27")
梁國雄 »
14:創辦《劇藝》月刊(23'40")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