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陳鈞潤 »

07:劇本中譯及改編的不同策略;為沙田話劇團改編《童族》與《風塵三俠》,與古天農合作改編《鍾馗》;曾編創歌劇《瑤姬傳奇》,多個填詞與譯作皆曾作新場地開幕節目(6'17")
10:我的戲劇啟蒙;希望在舞台上看到《美人如玉劍如虹》足本話劇版;出任中英劇團董事及香港話劇團理事的經驗(4'29")

張秉權 »

09:出任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代表12年,見證本地戲劇生態轉變(9'03")

張可堅 »

08:劇場空間的成立;暫緩導演工作,出任中英劇團總經理(8'42")
01:從在電視台當臨時演員,至參與專業舞台劇的演出(18’12”)
04:重返中英擔任總經理的點滴(15’21”)
05:各方面的戲劇啟蒙(10’34”)

陳健彬 »

07:香港話劇團之排練場地與辦公地點的變遷(11’14”)
02:中學時期參演宗教劇;中大畢業參與成立致群劇社(20’40”)

孫惠芳 »

03:學校巡迴經常運用現場音效與音樂;教育部成立之前,所有中英演員皆會參與學校巡迴;難忘在一次學校巡迴期間,與陳永泉的一席話(7'00")
04:轉戰幕後再重返舞台;多辛苦也值得得教育劇場工作(12'27")

茹國烈 »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的成立緣起及其影響(5'28")
04:戲劇政策關注小組(12'26")

陳炳釗 »

03:「沙磚上」的《酷戰紀事》;加入中英劇團當教育主任(21'06")

盧景文 »

05:與本地不同劇團的合作經驗(16'35")

盧偉力 »

03:第四線劇社的成立及其探索方向(9'50")

黃伸強 »

02:留學美國的經驗:從「演藝」歲月到與「沙磚上」結緣(10’57”)
03:發掘後台工作的興趣;香港劇場音樂的變化(16’18”)
05:音樂和戲劇上的啟蒙(22’26”)
10:從「六四」至「九七」,舞蹈與戲劇演出的音樂設計經驗(13’47”)

鄧樹榮 »

02:將形體戲劇帶回香港劇壇(4’20”)
02:留法回港後的香港戲劇生態;引入形體訓練(15’48”)

吳家禧 »

02:由理工紡織系學生到全職投身後台工作(15’33”)

梁國雄 »

04:從業餘參與劇場幕後工作,到出任香港話劇團特約劇務(18’44”)
05:從投考藝團辦事處合約技術人員,到進入香港話劇團全職工作(22’48”)

李鎮洲 »

05:與中英劇團各歷任藝術總監的合作經驗(9'53")
04:與中英劇團歷任藝術總監合作的經驗(12'21")
06:印象深刻的《我係香港人》;離開中英劇團的原因(9'39")

崔婉芬 »

04:放棄在畢業前為香港話劇團製作當燈光設計的機會;何應豐的佈景設計增加燈光設計與調整難度(4'55")
02:校外進修戲劇,投入不同崗位創作(5'10")
05:啟蒙老師寄語,堅持教學傳承(12'39")

蔡錫昌 »

01:與恩師李援華先生的結緣經過(4’06”)

馮祿德 »

04:袁立勳的一番話,成再次踏進劇場的契機(9'38")

黃志強 »

03:多得好老闆支持,在正職以外參與了不同製作的設計(17'48")
09:每個設計皆經深思熟慮,令演員舒適安全(9'05")

傅月美 »

06:期望能夠重演的劇作(5'43")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