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 口述歷史
  • 劇事年表
  • 資料庫

張秉權 »

03:早期的導演經驗;致群劇社的集體編導制度(6'07")

陳敢權 »

04:中學畢業後,日間於銀行工作,晚上修讀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2'15")
06:投考全港第一個全職舞台監督職位;舞台監督編制的今昔轉變;出任舞台監督後,首個參與的劇作(6'16")

林尚武 »

01:於浸會學院初遇啟蒙老師鍾景輝;處子演出:《雷雨》周沖(3’56”)
03:曾與浸會同學組內外劇社;內外劇社的一些製作;有份參與興建大專會堂的籌款演出(4’05”)
04:投考香港話劇團的經歷;當日的考宫與面試細節;有關薪酬的小誤會(5’48”)
08:難忘的演出作品;難忘的「執生」經驗(4’00”)

袁立勳 »

05:從大會堂開始,踏上藝術行政之路;成立「香港話劇團」之初(10'44")

茹國烈 »

01:加入理工劇社,初次接觸戲劇(6'47")
01:於理工劇社與戲劇結緣(7'49")

王添強 »

02:投考香港話劇團的決定;當年話劇團的後台技術團隊;擔任助理舞台監督的經驗(4'58")

周志輝 »

03:全職投身香港話劇團;難忘的角色與劇作(20’28”)

陳健彬 »

07:香港話劇團之排練場地與辦公地點的變遷(11’14”)

張達明 »

01:從小時候參與表演到投考演藝學院(14’39”)
03:加入「中英劇團」及在「沙磚上」的創作(14’22”)
05:赴美交流與戲劇啟蒙(10’33”)

古天農 »

03:投考香港話劇團時的即興考驗;從參與業餘戲劇製作,到成為話劇團全職演員的大不同(7'24")

陳尹瑩 »

03:談劇本的價值核心:《誰繫故園心》(15'56")
07:取材自聖經的創作:《竇娥冤》、《石頭記》與《如此長江》(21'40")

「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
電話:(852) 2974 0542 傳真:(852) 2974 0592
電郵:iatc@iatc.com.hk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lease login !
Username
Password